“读不读书如果过了若干年你半夜醒来发现”是一句歌词,这句歌词出自歌曲《陈平原写给网络时代读者》,演唱者是歌手于和伟。
这首歌发行于2017-11-28,收录于于和伟的专辑“见字如面第二季 第4期”中。
这首歌的完整歌词和专辑介绍如下:
本字幕由腾讯音乐天琴实验室独家AI字幕技术生成
解解解读嘉宾的精彩分享
我们继续说抉择
读不读书
该读什么书
看上去是个人的选择
但一个时代一个民族
读不读书
怎样读书
就是重要的抉择了
下面这封信写信的人是北京大学中文系的教授陈平原
陈教授一直关注着现代社会的阅读现象
他有一句流传很广的话
他对即将毕业的学生说
如果过了若干年
你半夜醒来
发现你很久没有读书了
而且你没有什么负罪感的话
那就说明
你已经
堕落了
有请著名演员于和伟
读书这个行为
意味着你没有完全认同这个世界
陈平原写给网络时代的读书人
2013年4月3日
开卷有益这句话
经常被提及
影响很深
但我认为
开卷有益作为一个口号
是值得推敲的
现在我们知道读书多的人会成功
但很多不读书的人也很成功
有更多的人是读了一辈子的书都不成功
所以
读书不一定能成功
或者说
开卷未必有益
因为年龄、职业、心境、阅读目标等等
这些问题都会影响你的读书
古今传颂的众多有关读书的名言
尤其大部分是针对特定人群的
面对普通读者
跟面对文人或者官员
跟面对帝王趣谈读书都是不一样的
比如王国维借宋词来谈读书的三境界
就只更适合于学者
而不是和其他人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经验
真正好的状态是不断总结自己的道路
然后自己做调整
任何一个读书人
他的读书方法基本上只适合于自己
章太炎先生曾经再三强调
平生学问
得之于师长的
远不及得之于社会阅历以及人生忧患得多
也就是说从老师那儿学到的
远远不及从社会阅历以及自己的人生规划里面获得的多
所以
我总结了他读书的体会
第一
学问基本上是以自修为主
第二
实在搞不明白的
可以请教
第三
读书必须将人生规划和书本知识相勾连
才能有真正深入的体会
在今天信息铺天盖地的时代
要建立自己的阅读趣味
要有自己的立场、事业
和趣味
不受周围环境的诱惑
这是很难的
有了大众传媒之后
阅读的同质化太严重了
其实每个人的阅读是不一样的
一个数学家
一个文学教授
他们的趣味不一样
是完全正常的
读书人首先要建立自己的阅读趣味和基点
有了那个基点之后
再来谈读书
去年
我在一个大学的毕业典礼上致辞
有句话
今天在各大学校的校园网里广泛传播
我说
同学们毕业离开学校
我送你们的话是
如果过了若干年
你半夜醒来
发现你很久没有读书了
而且你没有什么负罪感的话
那就说明
你已经堕落了
读书本身
没有什么了不起
但读书这个行为
意味着
你没有完全认同这个世界
你还在追求个人的板块
你还有不满足
你还在寻找另外一种可能性
另外一种生活方式
说到底
读书
是一种
精神生活
于和伟 专辑 见字如面第二季 第4期 中 陈平原写给网络时代读者歌词创作表达的意思
本期节目推出三封重量级书信,每一封都直击心灵深处。信件不仅讲述大时代背景下人物的家国情怀,荣辱生死,也关注当下,聚焦平凡人的精神生活,不仅讲述国家和个人,命运和生死的抉择,也会十分接地气的聊聊读书那些事。在第二期“万象”中飙戏的赵立新和于和伟本期各自带来一封单信,讲述两段振聋发聩的故事,而主持人徐涛也将献上他本季读的第一封信。为了理想 选择光荣的死还是卑贱的活?本期节目一开场,自带古典气质的赵立新将为司马迁代言,直面关乎生死的大问题。赵立新化身刚受宫刑之苦的司马迁,朗诵千古名篇《报任安书》,沉郁悲愤,一句“受了宫刑就不再是人,今天如此,历来如此”让人痛彻心扉。司马迁在经历人间奇祸之后,感叹到“死不一定代表勇敢,不说明你不怯懦,活着,更需要勇气”,这是一个勇者对生死荣辱的选择,也正是这种选择为我们留下了伟大的《史记》。说到读书 选择翻开书页还是滑动屏幕?著名演员于和伟这一期将“沉静”扮演北大教授陈平原,认真体味读书这件事。“如果过了若干年,你半夜醒来,发现你很久没有读书了,而且你没有什么负罪感的话,那就说明你已经堕落了”。这是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陈平原说给即将毕业的学生的一段话,在写给网络时代读书人的信里,他再次引用了这段话,以此说明读书的重要性。身处网络时代,读书在形式上日益多元化,把眼泪落在纸上还是落在机器上更有价值,这究竟是不是一件大事?如此多的内容可供选择,读书人该如何建立自己的阅读趣味,找到自己的方向?其实,读书本身并没有什么了不起,但这个的行为的存在就意味着你还没有完全认同这个世界。两军对垒 选择个人荣辱还是家国天下?“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听到这熟悉的句子,江南美景自然而然的浮现在脑海之中。主持人徐涛把本期“最美”的书信留给了自己。但这样美好的句子竟然出自一封南梁丘迟给北魏陈伯之写的劝降信。一封书信,撼动八千铁甲兵,避免了一触即发的战争。徐涛说,把这么有说服力的书信留给自己,是他的私心。写信人丘迟明白,总有一种东西比利益更能打动人心。但反过来看,陈伯之的归降又何尝不是超越了个人荣辱的正确抉择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