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经典老歌 > 给他们相信未来的勇气吧因为你生长在这是什么歌

蒋明 - 遗忘之诗歌词 和 遗忘之诗歌词 创作表达的意思

“给他们相信未来的勇气吧因为你生长在这”是一句歌词,这句歌词出自歌曲《遗忘之诗》,演唱者是歌手蒋明

这首歌发行于2019-11-01,收录于蒋明的专辑“磨石集”中。

这首歌的完整歌词和专辑介绍如下:


遗忘之诗的专辑 遗忘之诗 - 蒋明
词:蒋明
曲:蒋明
编曲:邢江波
混音:郑昊杰
木吉他/电吉他:邢江波
爵士鼓:李旦
贝斯:黑子
和声编写/配唱:赵晨
合唱:潘云峰
口哨:王漫琪
封面设计:俅其
文案:大写文字工作室
你说有个地方开满了天人菊
他们把你埋在高高的山岗
看着大河奔流星斗满天
你也从来没有这么悠闲
降生相继在那无边的黑夜
你的母亲含泪等待太阳升
你想喊一喊你想跳一跳
那曾经仰望这里的少年
想和你一样走遍这五湖四海
看光荣的墓碑被青苔掩藏
小丑变出雾霾遮挡神的眼睛
却遮不住这世上一千个春天
某天阳光正午连影子也消失
思乡者的头发却越来越长
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
他们沉默着像与我无关
因为你生长在这里
沉默的土地
你才知道自由珍贵
自由是满天的繁星 点亮的黑夜
让赶路的人无所畏惧
我们是生活在这里
变色的世界
你想把什么留给孩子
给他们圣贤的誓言
过往的谎言
给他们相信未来的勇气吧
因为你生长在这里
沉默的土地
你才知道自由珍贵
自由是满天的繁星 点亮的黑夜
让赶路的人无所畏惧
我们是生活在这里
变色的世界
你想把什么留给孩子
给他们圣贤的誓言
过往的谎言
给他们相信未来的勇气吧
给他们相信未来的勇气吧

蒋明 专辑 磨石集 中 遗忘之诗歌词创作表达的意思

这是一部蒋明的个人史,也是他的第五张录音室专辑,在这唱片里,他似乎更决绝地与世道背向而驰。这些与流行无关的歌曲大都有一个历史的背影,他从童年时便看着它们喧嚣,然后一切走远,尘埃落定,旋律便在心里慢慢堆积、堆积,像是在磨一块石头,为它刻上古老的字。先生说:昨日种种,皆成今我。我们也只有往回追索,才知今日之我如何被雕塑成形,他日之我又将呈现何种样貌。在这张《磨石集》里,蒋明似乎在实践这样的人生课题。通过回忆半生所遇,从稚嫩儿时到步入中年,蒋明反复地打破又重建对于自我的认知。同时,他没有囿于一己之身,而将视野投向了自身所处的整个时代,对种种热爱与痛恨、种种虚假与真实、种种信与不信,都进行了审慎的观察与反思。这种回忆充满了矛盾:因为人间深情而笼罩温暖,却因为时代荒诞而透出苦涩;感情上是念念不忘的眷恋,理智上却是锋利尖锐的质问。这种矛盾,事实上正是包括蒋明在内的中国大陆70后的群体特征。这代人成长在一个极为特殊的历史阶段,一场浩大的运动,制造了密不透风的气氛。初初降临人世的70后,面对的是一个物质上极为匮乏、精神上高度紧张的世界。孩童们总是天真的,他们相信一切,而那些荒诞却令他们的天真蒙上伴随一生的阴影。进入80年代,他们长成青春少年,此时世界翻天覆地,新事物接踵而至,价值标准被挑战、被瓦解。及至成人后,世界更为光怪陆离,过度加速的膨胀已使社会与人心愈加模糊难辨。蒋明无法忘怀曾在他生命中刻下烙印的那些细节,红领巾、总理像、地震棚、小白花、操场上的哨声,等等。这些细节的出现如果仅仅为了怀旧,那么无非是一场情绪的刻奇。然而,在蒋明的歌里,每一个细节,都可视作时代遗留的符号。他以细节来重构历史现场,让人直接感知时代的无奈。由此,具体而微的个人历史与波澜壮阔的大历史得以相互呼应,以“小我”实证为纹路,构成了“大我”变迁之肌理。甚至可以这样说,需要对中国大陆当代史非常熟悉,才能完整地领会蒋明在这张专辑中的表达意图。但记录时代,这听起来毕竟太沉重了。怎奈老派如蒋明,一旦下笔创作,追求的仍是深刻与厚重。在蒋明的心里,对自己身处的时代进行书写与反思,正是创作的价值所在,是他不断进行创作的驱动力。《遗忘之诗》写给五湖四海追求真理的少年,旋律开阔优美;《童年70》是对一个奇特年份的铭刻,《每当离别时》是为穿越过连天炮火的爷爷而作,而《李小鈺》《赵小姐的一天》《小人与鸟人》等歌则是对当下人间百态的一种生动描摹……整整九首歌,都与时代休戚相关,或展现某一个历史的横截面,或披露当下生活的某一瞬间、某一个体。许多故事,已被埋藏。许多话语,终将失语。说出,才不至于让发生过的失去根源。记录,才不至于背叛真相与良知。“没有人是一座孤岛,可以自全。”以歌曲的方式,蒋明将他所亲见的时代,刻在了手里那块孤独的石头上。01 《遗忘之诗》《遗忘之诗》是《磨石集》里最硬核的单曲,也是整张专辑发人深省的点睛之作。作为引子的几句口哨,轻易就勾勒出一个天真烂漫自在悠游的少年形象。紧接着,电吉他昂扬出场,鼓声也铿锵上阵,悠闲的氛围被迅速撤离,取而代之的是厚重与力量。意外仍在到来:歌者甫一开口,唱的竟是长眠在高高山岗的人。他是谁?那个口哨少年或某个呐喊的身影,我们不得而知,只知道江河为伴,星斗随行。如此悠扬开阔的旋律,这般大美如诗的歌词,原来是为了讲述那些深藏的已经不为人所记挂的旧情旧事。歌词与旋律渐次铺开,不慌不忙地,渐渐往故事深处延展而去。我们看到一群人走遍五湖四海,怀揣对真理的爱慕、对英雄的仰望、对自由的呼召、对现实的牵挂,渐行渐远……歌中所述,映照着许多人的影子。他并非具体某人,又似确有其人。他可能是你,也可能是我,更可能是故纸堆里的白纸黑字。他属于历史,也指向未来。这首歌凝聚了蒋明对现实的深思,以偏向摇滚的方式,简单直接地探询乃至诘问那些被有意、无意遗忘的历史,完成了一次理想主义者的自我反省。这样的反思与凝视,在整个中国当代流行音乐谱系里,都称得上罕见。发人深省的句子有许多,比如:让赶路的人无所畏惧,你想把什么留给孩子。这愿望纯洁而伟大,一百年前如星火照耀,一百年后仍将前赴后继。歌中化用了一句鲁迅先生的文字,如若有人能够指出,那么恭喜蒋明,世上终究不乏知音。02 《童年70》上世纪七十年代,新中国历史上影响重大的事件密集发生。唐山大地震、领袖们接连逝去、一场浩大运动的高潮与尾声……它们意义复杂,在大人们的沉默中含混而暧昧着,孩童的天真也难免被蒙上阴影。这首《童年70》,便是蒋明回到儿时,以孩童眼光对这个特殊时段的重新打量。吉他扫弦铿锵坚定,手风琴奏响《让我们荡起双桨》的一刻,时空已倏忽回转。孩子们小小的脑袋瓜也能懵懂感知重大时刻与寻常日子的不同,好奇是有的,困惑也是有的,但记取更多的,还是那些温暖的人间有情:槐花柳絮老城墙、秦腔与大院门口的石狮子、炉子里的烤土豆、红薯与烧饼、一场漫天大雪落进了新年。歌里的怀念带有犹疑成分——历史的字里行间,总是一代人去一代人来,变化飞快,叫人捉摸不定。所幸,蒋明最终站到了更高远的层面,构建出一个内涵深广的意义空间:钟鼓楼已矗立千年,它是人间无常之外的恒久存在,代表着一种更有力更超然的秩序。歌曲开头与过程中惊鸿一瞥的秦腔也是如此,那古老声音穿越岁月而依然坚定,也便意味着这脚下土地也依然滚烫。03 《每当离别时》这首歌,是蒋明为爷爷写的。人世间,处处是告别。说出口的,未曾说出口的;匆促的,缓慢的;圆满的,遗憾的……姿态形形色色,却都是我们生命中或深或浅的一次刻度。这首歌里的告别,漫漫而悠长,绵延了二三十年的光阴。那一声没来得及亲口说出的再见,反复在蒋明的心里模拟演习,终于成歌。因此,它听来不仅伤感,更饱含苍凉。在歌里,蒋明走入了爷爷经历的那个战火连天、呐喊声不绝的时代,试图去理解那个离家出走的少年,如何学艺北平为家国奔走,如何抛洒满腔热血,又如何被时代洪流裹挟而意气难平……它是蒋明与一位生命中影响深远的长者对话,也是蒋明与一个个自己不曾亲历却不断听闻其回响的历史现场的对话。编曲上由中阮担任开场,这一传统乐器传递出了恰当的古老,令人如穿越时光之门回到上世纪初那动荡的年月。歌声从平静的叙述渐渐演变为激越的诘问,在低沉雄浑的大鼓衬托下,一字一顿的“路漫漫”,凝结成了一种念天地之悠悠而独自涕下的怆然。最后的上海话对白是神来之笔,蒋明以此向自己血脉中的江南基因致敬——江苏泰兴,此地至今仍是官方文件中蒋明的籍贯所在。蒋明向来认为,如他一般的七零年代生人,身体里仍燃烧着炮火的余烬。这余烬来自家族的遗传,也来自历史的召唤。作为对它的回应,蒋明自觉提出了对时代困境的反思:一切已过去,当回首来路却只见空空荡荡,仍迈步向前的你我又当如何自处?他没有给出答案。只是化用了张枣的一句诗,表达了一种难以言传的悲哀——只要想起一生中后悔的事,梅花便落满了南山。04 《李小钰》李小钰不是一个人,而是一群人。她们向往出身阶层之上更优越的生活,并为之不懈努力。她们不惜交出最美的青春与永久的人格自由,成为了被养在云端端的金丝雀,换取衣食无忧,条件优渥。但这首歌里并没有道德审判,只是剖开一种社会真相,阐述一则人间故事,最终在宿命面前达成众生皆苦的悲悯与谅解。也因此,编曲并无苦大仇深,整体氛围甚至是轻盈跳跃的,器乐音色丰富而灵动,蒋明的歌声在平静中缓缓流淌深情。“穷人家的孩子在五更时起床了他背着行囊登上那夜航船哟……”这个段落,引入了西北民歌的调子。拉长的唱腔如同朴素乡人的日常谈论,格外动人。05 《赵小姐的一天》与“李小钰”一样,“赵小姐”不是具体某人。她的身上,融汇了千万人的形象,并且不因地域、时间、性别而差异。她可能身处一线城市,也可能出现在十八线小县城。光鲜与否只是外面的世界,细究生活的内在实质,并没有根本的区别。她日复一日奔波在住所与公司之间,按部就班地工作、生活,今天的样貌,就是昨日的复刻。她就在我们身边,她就是我们自己。我们与她一样,都会偶尔被车窗外灿烂的晚霞触动,在心中升起对辽阔与自由的向往,更多时候则被淹没在生活的一地鸡毛里,无非惦记着炒什么青菜、下雨了家中的窗有没有关、周末娱乐是追剧还是打牌之类的琐碎。普罗大众对于生活的选择权,是蒋明在这首歌里思考的核心。从清晨到夜晚,蒋明唱出了五个选择。而五个选择之外,那些没有被唱出的抉择时刻,恐怕才是这首歌的意图所在。绵延整首歌里,是钢琴叮叮咚咚如同清泉、提琴舒缓悠扬如诉如慕,两个主旋律乐器相互唱和之间,营造出的氛围舒适惬意。蒋明的歌声,也从头到尾都那么温暖而悠扬。但是啊,只要想一想那未被唱出的潜台词,那第六个、第十二个与第三十个的无从选择,总还是会感到肉跳心惊。06 《听说你住在哈克图》在一个空空的小站,对昔日恋人的想念不期然袭上心头。彼时细节突然鲜活,眼神、话语乃至气味、体温都历历如现,仿佛伸出手就可以触摸彼此。这种迅雷般袭来的思绪,虽无法预料却也理所当然。也正像这首歌本身,作为《磨石集》整张专辑的唯一一首情歌,它似乎旁逸斜出,又那么水到渠成。哈克图,故人如今居住之所,一个带有异域气息的地名。为此,编曲也选用了一种来自乌克兰的吹奏乐器Duduk贯穿整曲,其音色因不常遇见而显现出距离感,动听却不事张扬,带有恰如其分的忧伤。就像歌中所述的这场突如其来的心理活动,内里已然千回百转,表面上仍是不动声色。在这首歌里,蒋明为故事赋予的更深层表达,在于历经岁月之后的心境转变。这些年倔强的表情已越来越柔软,当初不能释怀的,已经能够笑着说起。关于你的一切如今都是听说,想你的片刻依然带来沉默——羌笛何须怨杨柳,深情仍在,已不需要表白与诉说。火车晃悠悠驶进暮色里,蒋明塑造的这个意象壮阔而孤独。一曲终了,这个画面连同它带来的落寞感伤,久久挥之不去。言有尽而意无穷,大抵就是如此了。07 《一千美金》这是一个对白表演作品,由国内知名导演邵晓黎、阿柒完成。可以看作下一首歌《小人与鸟人》的引子,姑且听之一笑。08 《小人与鸟人》蒋明的歌词向来人文气息浓郁,以古典主义的美感为依归。这首《小人与鸟人》却别开生面,歌词直白晓畅,极尽戏谑之能事,淋漓尽致地展现了蒋明的幽默感。放眼整个社会,歌中讽刺的两种人并不鲜见。一二处场景描摹,三四笔细节刻画,蒋明便轻易塑造出了小人与鸟人之滑稽与荒谬,令人忍俊不禁。旋律也一气呵成,编曲上选取雷鬼曲风,将小人与鸟人的形象映衬得栩栩如生,听来兴味盎然。生活中无处宣泄的愤懑,也在捧腹大笑中得到化解。《磨石集》作为一张意图记录时代与历史的唱片,《小人与鸟人》以辛辣生猛的方式呈现当代生活的一个横切面,同样不失为一块风格独具的拼图。世上本没有什么非黑即白,听歌时,除了去对标工作与生活中相似的角色,若能够反观自身,或许会发现,每个人都是正义与流氓的结合体。过量的自大与自恋,或许也能减少几分。09 《让我和你一样》在蒋明这首歌里,有许多失意者和伤心人:台阶上发呆的男人,妆容精致但没有精神的女子,末班车上疲惫的乘客,孤独地握着酒杯的40岁……他是擦肩的过客,他是我们身边某位,更甚者,他就是我们自己。没错,整张《磨石集》里,我们会不断地遇见自己,一次又一次。我们都一样,在生活中辗转奔波,微末如尘又生来骄傲,时而踌躇满志,时而深陷泥沼;时而信奉努力必有回报,时而怀疑坚持是否具备意义。我们能一样吗?我们来自不同的山川湖海,又将奔赴不同而不可测的未来。当配器从一把轻灵的吉他变成躁动的音墙,当歌声从隐忍克制变成放肆嘶吼,这首《让我和你一样》,不知刺中了多少人心底隐痛。蒋明是懂得的。他失败过,伤心过,也缝补过,强装过。他在音乐中剖开自己,也为那些相似的挣扎与无奈,凿出一条透光的裂缝。对烟火日常及平凡梦想的深深体恤,也正是此歌最为可贵之处。是人性让我们趋同,是经历让我们迥异。每一个深夜痛哭时分,并不分贫富,无论贵贱。当黎明到来,我们又同样地勉强着自己默默擦干泪水,以昂扬的姿态去继续成年人的责任,去维护那些所谓的体面,就像深夜的溃败从未发生。人间终究还是值得吧!把苦熬尽之后,我们依然眷恋家中亮着的灯、梦中想你的人,也莫名相信有星辰便有灯火,有春天就可以播种希望。你我凡俗人等,又何尝不是搏斗过风浪的英雄。最后,歌声欲言又止地停下,乐声也摇摇晃晃褪去,而岁月如列车,依旧风驰电掣。我们偷来五分钟零一十三秒,完成一次出神。此后人生,可一偷再偷。10 《小明历险记》《小明历险记》是蒋明迄今为止写过最长的一首歌,是《磨石集》的压轴之作。它任性而倔强地突兀着,却又那么顺理成章。900多字的歌词,近12分钟的音频,浓缩了主人公小明横跨70、80、90乃至00后的人生历程。几度风雨,几番起落,从懵懂少年到两鬓斑白,从浪迹江湖到安于南方,从舞蹈演员、流行歌手到成为记者主编……这是一份绝无仅有的履历,却又让人感到似曾相识,甚至从中指认出自己。每个人的一生,都是一场平凡而伟大的冒险,究其细节,竟也恢弘如历史的叙述诗。蒋明巧妙地将个体命运与时代变迁共冶于一炉,二者相互交缠彼此镶嵌,有动情的回忆,有真挚的感悟,也有幽默的自嘲,一些有时代特色的“黑话”,若缺乏对历史背景的了解,恐怕未必懂得。音乐上,口哨和吉他引路,轻盈灵动地拉开故事序幕。随着鼓点加入,律动更为鲜明,犹如进行曲,不疾不徐地稳稳向前。整个旋律及编曲简约却充满趣味,正好中和了色彩斑斓的歌词,从而达成一种奇妙的平衡。此歌令人想起黄舒骏的《改变1995》。歌词都很长,都从个人体验出发,映照社会现实。所不同的是,《小明历险记》更为庞大与驳杂,笔力也更显老道,四十余年的光阴一曲唱尽,本身已是奇观。

发表评论

用户头像 游客
此处应有掌声~

评论列表